城中人生活沙龍-童想∼一個音樂人的夢想    

應志遠老師的音樂路
 
張心怡紀錄 

2006年一月六日下午六點半,「城中人生活沙龍」邀情到留法的音樂家——應志遠老師來分享。該晚在副堂溫馨的氣氛中,應老師暢談了他學音樂的歷程及他的音樂理念:(以下以第一人稱記錄該次內容) 
十五歲的小提琴之戀
從母親的小提琴唱片——中國出色的小提琴家的演奏中,我感受到自己對音樂強烈的愛好,於是向家人要求買了一把小提琴並開始學了兩個月,但因為學費過高而作罷。一直到十六歲我都無法忘懷小提琴美麗的旋律,因此以考音樂系為由,要求父母讓我繼續小提琴的課程,最後如願地考上了東吳音樂系。
 
失去單純學習音樂的喜悅
有考上了音樂系,我心中有著強烈的英雄主義,有著極高的自我期許,可是卻因為沒有學習音樂的背景,所以樂理的基礎訓練十分的有限,再加上優秀的同儕並沒有帶來正向學習的效果,老師的指導又缺乏循循善誘的帶領,因而受到極大的挫折,甚至萌生轉系的念頭。大四之後,我開始接納自己,發現自己在藝術方面有豐富的感受力(如,在文學方面),在名師的教導下,後來考上了文化音樂研究所。
 
與女兒一同學習音樂
在研究所時期我有了第一個女兒,她非常的有音樂天分,三歲開始學小提琴,在指導女兒學習音樂的過程中,我覺得自己好像也在學音樂,因而建構了學習音樂的整個樣式。之後陪女兒考省交的青少年管弦樂團,並且在過程中產生對音樂的特殊見解,也因為接觸了許多國內第一線的音樂家,最終決定與十五歲的女兒一同前往巴黎學習音樂。
 
四年巴黎生活的大改變
到巴黎之後,對音樂的眼界完全開拓,以往困惑懷疑的部分在巴黎的四年間完全得到不同的解答。在台灣,一般人對於音樂的學習非常重視努力鍛鍊,但我在巴黎所感受到的是:音樂應是一種生命的分享。國外的音樂家都有著豐富、充滿情感的生命內涵,因此所演奏的音樂充滿了美麗、豐富的聲音。但在台灣充滿了許多壓力、充滿了要求與練習,因此年輕的音樂家在技巧方面表現非常好,但整個心智卻受了許多的傷害。
 
童想-夢想的起點與實踐
因此,回到台灣之後,我希望能找到同心推行健康音樂教育的夥伴;不是自己過份努力的推動,乃是一種自然、群體的認同,這樣的音樂環境才能夠使學音樂的孩子不受限制的發展,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情。回台灣前的巴黎聖母院音樂會,我集合了三十幾個來自台灣的音樂家,這是一個成果的呈現,使得與會的國外人士體會到西方的音樂並不單單屬於西方的,另一個意義是成為一場告別作。

我期待承接該場音樂會的熱情,把熱情帶回台灣的社會,這也就是「童想」之所以要找一個教會發表、被支持、分享的原因。
 
一個合諧健康的音樂環境 
台灣的社會充滿了使音樂學習受限的環境,因而我期待能夠找到一個被分別出來的地方,使得這些學習音樂的孩子健康的成長。只要是充滿感情的音樂表演,聽眾就是願意充滿愛心接納的。演奏者像琴弦,聽眾像琴橋,兩著互相配搭之後,才能夠使音樂有美好的演奏。不過份挑剔技巧,將使得整個音樂會充滿溫暖、輕鬆的氣氛,使演奏者與聆聽者感受到溫馨的氣氛,整個演奏過程充滿了接納包容的喜樂。並且透過這種溫暖的音樂會,使得這些年輕的演奏者可以更穩當的走下去。 
 
「童想」的理念 
「童想」所選擇的曲子特色有安慰、激勵、昇華三方面。也期待「童想」的聽眾在這邊被安慰、激勵、昇華。當我們完成了一切努力,真心期待表現音樂的美好,讓上帝在當中作工。好的音樂是要把自己丟掉,讓他的本質被呈現出來。音樂會只有美和不美,沒有成功與失敗的差別。
 

問與答

Q1.何時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感?
學音樂就是因為被音樂感動,在當中感到非常的溫暖,這是很難用知識性言語述說的。當你感受到喜悅、喜歡,這就充足的。我們常受限於音樂的知識,其實感動是最重要的。真正開始學音樂之後,反而不太快樂,一直到巴黎之後才再度感受到音樂的美,心再次被感動。 

師母小時候曾參加信義之聲合唱團,小時候的音樂經驗非常美好,那是長大後在其他的音樂團體都沒有體會到的。因此我認為愛是音樂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,我期待音樂是一個團體、家庭中一個凝聚愛的元素。 
 
Q2.對教會音樂發展的建議? 
我到巴黎的第一年得了憂鬱症,後來到了教會才比較復原。但到了較成熟之後就顯得不太夠。好的音樂家的作品很清淡、很甜、很舒服,也有治療的作用。教會該如何有好的音樂服事?聲音對的時候就會有力量。指揮就好像人騎在鳥上,但是鳥並不覺得有人在他身上,很自然的往某個方向飛行,很自然的帶動,一個音接著一個音,即使彈錯,靠著指揮能夠使接下來的音自然的接上。好的音樂要很好的支撐,需要靠指揮適度的帶動,他必須從遠處來觀察整個作品,也許細節細看不一定很完美,但整個是一體的,渾然天成。
 
Q3.什麼是昇華的曲子? 
西方的音樂十分合乎中國人「道」的內涵。布拉姆斯的作品許多人覺得不好聽,但是他的作呈現了一種世局的變化,慢慢的集中往上,最後再慢慢的掉下來,像是一種真正的死亡,然後帶出一個很和諧的聲音,讓人感受這才是真正的和平。

作曲家透過他們的作品告訴我們他們對人生、世界、上帝的認識,這就是所謂昇華的作品。
 
Q4.創作的態度?
古典與流行的差別是什麼?古典音樂並不是一種娛樂的音樂,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音色、節奏、音量,加上不同的和聲,會有完全不同的精神狀態,因此古典音樂是一種精神狀態的藝術。而古典音樂家到達了天人合一的精神狀態,並將其以音樂描述下來。寫古典音樂的人常處於那樣的精神狀態中,但少有音樂家能常處於那樣的狀態中,並且寫出來,使得當時的人得到安慰。因此創作不是擔心自己能不能寫出好的曲子,而是擔心是否在一個很高的精神狀態。
 
Q5.該如何拓展自己的生命經歷?
建立生命感。人為什麼要活著?只要活出原來的樣子,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。當人沒有過一個人該有的生活,會沒有生命感。當人過得很愉悅、很快樂的時候,就延長那一刻,並記錄那個當時的感覺,延長一下,保持那種生命感。
 
Q6.對法國音樂家(佛瑞…)的看法?
我的主觀看法是音樂有個支撐所有元素的梁,這在古典音樂中是非常重要的,這彰顯了上帝的榮耀,在音樂裡面感受到上帝如此的靠近,使人願意在教會中奉獻自己的一切。有一些古典音樂家並沒有達到那麼高的音樂狀態,僅是將生命中一些浪漫的情緒、自然的感受等等表達出來,儘管也是十分的感動,但並不像第一線的音樂家那樣達到生命中的高峰狀態,可以召喚人來親近獻身音樂。